又一家AI芯片獨角獸籌備IPO。
8月26日,據證監會官網披露,上海燧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燧原科技”)上市輔導備案獲受理,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計劃在A股進行IPO。
來源:證監會官網截圖
燧原科技成立于2018年8月,六年時間內完成十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近70億元,背后知名投資機構云集,其中騰訊更是連續六輪參投。
據近期胡潤研究院發布《2024全球獨角獸榜》,燧原科技估值160億元,排名全球第482位。
“國產AI芯片”是燧原科技的其中一個標簽,公司專注人工智能領域云端算力產品,致力為通用人工智能打造算力底座,提供原始創新、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AI加速卡、系統集群和軟硬件解決方案。大模型爆發后,在國內落地了眾多AGI算力基礎設施。
近年來,AI芯片的國產替代的呼聲居高不下,包括燧原科技、摩爾線程、壁仞科技等初創公司在資本市場上早已成為明星標的。去年7月,壁仞科技被爆出將在香港進行IPO,今年,成立六年的燧原科技也開始謀劃上市之路。
傳奇“清華EE85班”,走出AI芯片獨角獸
在中國芯片領域,清華大學無線通信系85級EE85班,極富傳奇色彩。
“中國芯片首富”韋爾股份創始人虞仁榮、兆易創新創始人之一舒清明、格科微創始人趙立新、長江存儲董事長趙偉國、卓勝微創始人之一馮晨暉等許多芯片、傳感器領域的風云人物都出自這里。
燧原科技的創始人趙立東,也是出自這個班。
從EE85畢業后,趙立東去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攻讀電子與計算機,然后去了以芯片聞名于世的硅谷,在半導體芯片行業摸爬滾打,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2007年,趙立東加入AMD,迎來其事業生涯的重要階段。趙立東曾在AMD擔任產品工程部高級總監,負責CPU/GPU/APU及多個相關核心IP的研發,團隊規模超過千人。
隨著AMD在中國研發中心的建設,趙立東也來到了上海。彼時,趙立東面對當時的中國研發中心,最大的感受是:“我們有1000多個研發工程師,職能非常完整,中國也有市場,那時AMD營收的1/3來自中國市場,我們缺的就是產品定義。我想做一件事情,就是在中國定義產品,把這個產品從中國賣到國外去。”
為此趙立東辭掉國內的職位,回到美國總部,就是想做成這件事,但最后因種種原因沒能實現。
2014年,趙立東回國,加入紫光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擔任副總裁,主管半導體投資相關工作,之后歷任紫光集團旗下銳迪科微電子公司總裁、紫光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
直到2018年,趙立東“中國芯”的愿望終于付諸實踐。當年3月,趙立東從紫光集團辭職后,找來前AMD同事張亞林,在上海注冊成立燧原科技,公司命名源于“點燃星燧不知火,匯聚燎原之勢”。
得益于創始團隊的豐富經驗,燧原科技在僅僅18個月后,發布“邃思1.0”,這款AI訓練芯片一次性流片即收獲成功,創造紀錄,燧原科技在業界嶄露頭角。之后,燧原科技對外發布基于“邃思”的云端訓練加速卡“云燧T10” 和第一代推理產品“云燧i10”。
2021年,燧原科技發布第二代訓練產品“云燧T20/T21”和推理產品“云燧i20”,以及配套的“馭算”軟件平臺,燧原科技成為當時國內第一家云端訓練和推理產品迭代到第二代的企業。
如今,燧原科技核心業務涵蓋芯片、板卡、智算一體機、液冷算力集群以及配套的軟件系統,為互聯網企業、云服務商、網絡運營商、科研機構、地方智算中心等客戶提供算力支撐。
趙立東曾說:燧原科技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高舉高打的路線,瞄準數據中心,做AI訓練加速芯片。因為那是藍海市場,拼的是技術實力,不是價格。
而在創業之初,國際巨頭壟斷中國AI芯片市場,中國客戶迫切希望看到可替代的供應商和產品。對于燧原科技來講,技術門檻高是挑戰,更是機會。燧原科技的初衷就是“做大芯片,拼硬科技”。
六年融十輪,騰訊六次參投
創始團隊帶著國際大廠光環,疊加當時國家對AI和芯片的大力支持,燧原科技經歷了令人驚艷的融資歷程。
在公司成立一個月后,燧原科技就獲得由亦合資本、真格基金、達泰資本、云和資本和上??苿撏堵撌种С值姆N子輪融資。
僅僅五個月后,燧原科技宣布獲得由騰訊領投的3.4億元Pre-A輪融資。即便是燒錢的芯片賽道,燧原科技之后的融資如潮水般涌來。
2019年6月,燧原科技又宣布獲得3億元A輪融資,由紅點中國基金領投,海松資本、云和資本、騰訊投資、陽光融匯資本、信中利資本跟投。
2020年5月,燧原科技融了7億;2021年融了18億;2023年融了20億。
天眼查顯示,在成立至今的六年間,共進行了10輪融資,據報道,燧原科技累計融資額近70億元,背后股東陣容極其豪華,既有國家大基金、地方國資,也有騰訊、美圖等產業投資方,也有真格基金、CPE源峰、紅點中國、海松資本等財務投資機構。
來源:獵云網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領投Pre-A輪以來,騰訊已經連續六次投資支持燧原科技,包括Pre-A輪之后的A輪、B輪、C輪、C+輪及D輪。
據燧原科技上市輔導備案報告,公司創始人趙立東、張亞林直接間接合計控制公司32.5087%的表決權,二人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并分別為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為公司共同實際控制人。
天眼查數據顯示,在燧原科技的股東序列中,騰訊以20.4944%的持股比例,為燧原科技的第一大股東。不過,由于燧原科技不存在直接持股 30%以上的單獨股東主體,因此公司無控股股東。
來源:天眼查截圖
對于騰訊與燧原科技的合作,更多的是出于生態建設的需要。
趙立東曾表示,引入騰訊可以為燧原科技提供資金和軟件技術支持,同時騰訊作為國內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之一,其云服務和數據中心就是AI訓練芯片最佳的應用場景,讓燧原科技在產品設計之初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產品定義和開發。
這也是趙立東認為與騰訊的合作中最打動他的一點,“騰訊當時稱之為產品的熱啟動,就是說我們在開發產品的同時,就開始跟他們合作。這樣當芯片產品開發出來,其實我們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可以加速產品落地。”
大模型浪潮,AI芯片迎來風口
如今的AI賽道,基本都在討論大模型的落地話題。
而大模型浪潮下,算力對于AI 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生成式 AI 依賴于底層硬件和軟件架構,來執行復雜的算法和處理數據,從而實現智能交互功能,這些技術的實現都離不開算力底座的支持。
目前的智能算力市場份額幾乎被國際廠商的GPU壟斷,占據了95%以上的市場份額。當國際巨頭算力產品被限制之后,國產AI算力芯片迎來發展機遇。
燧原科技的產品線覆蓋AI訓練和推理兩大領域,此外還推出了馭算TopsRider軟件編程平臺和鑒算TopsInference推理加速引擎,通過軟硬件協同優化提升產品的整體性能和易用性。
憑借其高算力、高能效比的創新架構和高效易用的軟件平臺,產品可廣泛應用于泛互聯網、智算中心、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科學計算、自動駕駛等多個行業和場景。
作為AI基礎設施最重要的一項,算力如今依舊在風口上。
在商業化方面,燧原科技以AIDC(智算中心)+AIGC結合形成“雙輪驅動”。面對算力需求,燧原科技基于云燧智算機的方案打通了生產供應全流程,從整體方案層面進行設計優化,平衡算力、存儲和網絡的配比與配置,從而大幅度提高了集群的算力利用率。
浪潮之下,燧原科技以獨角獸之姿闖入時代的聚光燈下。在這場算力風口中,其IPO計劃能否順利呢?